为关爱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和提升务工人员心理危机预见的前瞻力,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公安局高新分局(以下简称高新分局)象耳派出所在化学产业园警务工作站开设心理咨询和辅导室,民警通过与咨询对象一对一深度交流,疏解心结的同时,将矛盾纠纷的苗头隐患化于无形。
据高新分局介绍,针对务工人员受上下班时间所限和羞于开口等情况,还增设了“流动心理辅导室”,协调安排心理咨询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主动走进园区企业,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打通心理屏障的“最后一公里”。此举在全省公安系统属首次。
求助:工作精神的双重压力 企业监理进警务站求心理疏导
“请问……你们这里……我可以申请……心理咨询吗?”4月初,化学产业园警务工作站心理辅导室外,两名男子站在门前,其中一名男子犹豫不决地小声问道。
“当然可以。快请进!快请进!”工作站民警听闻,连忙把这名男子请进了警务室。
男子接过民警端来的水,低着头,紧抿着嘴,一言不发。民警见状,并没有急于开口说话,而是拍着他的肩膀,轻声告诉他:“放松些,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说说”。
在民警的鼓励和引导下,男子逐渐打开了心扉。原来,这名叫张某的男子是园区某化工企业的一名监理,最近压力较大,情绪一直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工作,却苦于没有倾诉的空间。从工友处得知园区内警务站有心理咨询服务后,思索再三,在工友的陪伴下,找到了民警。
民警了解详情后,与张某开诚布公地探讨沟通,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民警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积极为其疏导心结、答疑解惑。
在沟通中,民警不断提醒张某,不良情绪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但也不要将其带到工作中。谈心过程中,民警又对其进行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讲,消除了潜在矛盾纠纷的隐患。打开了心结的张某高兴而归。
但工作还没结束,民警将张某的情况录入工作台账,并与其约定,后续将进行回访。
化解:矛盾调解心理干预 厂区建起心理疏导专业空间
据介绍,高新分局化学产业园警务工作站周围企业多、工地多、务工人员多,很多项目正在建设中,目前有流动人口1700多人。随着一些项目的推进,预计今年总共将入住流动人口4500多人,像张某一样存在心理健康症结的务工人员不在少数。
心理辅导室的民警称,由于工作流动性强,园区内大多数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单位,他们不仅缺乏组织依托,而且由于个体的孤立性很强,其心理健康问题很难被发现,也就很少有机会得到及时的疏解和调适,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一旦走向极端,其危害性和破坏性不言而喻。
据高新分局介绍,经调研发现,园区务工人员的工作与家庭长期分离的生活模式、工作内容与待遇之间的差距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是引发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为有效解决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公安部“推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工作要求,高新分局党委通过盘活工作思路,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今年年初,在化学产业园警务工作站内,面向辖区企业务工人员设立心理辅导室。
高新分局局长汤毓表示,考虑到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结合辖区平安建设治理等基础工作的特点,化学产业园警务工作站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两名民警,他们均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他们以“开业”即专业的资质水平,本着就地专员介入、全程精准指导、后续跟踪关注的初衷立意,从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调查走访、现场接待、流动式置入等方式,及时洞察、掌握企业管理者、员工的心理动态,理顺其需求、压力、困顿等心理“结节”,为辖区务工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将矛盾调解工作前置到心理干预功课中来,切实帮助企业职工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进一步协助、引导驻区企业开展矛盾纠纷调解自查自纠等工作目标。
谋划:引进更多人员机构 打通心理屏障“最后一公里”
化学产业园警务站心理辅导室的设立,成为了眉山市首个专业企业心理服务“窗口”。
在象耳派出所所长袁智看来,通过对来访寻求心理咨询的群众的深入了解,万华警务工作站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辖区流动人口的心理动态,从而建立“一人一档”,梳理加强对重点人员的跟踪管控,从心理源头消除矛盾发生的隐患,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前置,一举两得。
对此,汤毓表示,下一步,警务工作站还将引入国家、省级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咨询师驻点的同时,邀请社会学、心理学等专家,根据务工人员的需求,在更多的厂区里定期不定期开设“流动心理咨询室”,进一步打造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心理辅导室,更好地服务流动务工人员。
眉山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安民警要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从点滴小事做起,扎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