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走进“心·世界”,中美青年共议青少年心理健康国际合作

发表时间:2024-06-12  浏览次数:21  

“请您把双脚平行放在地板上,双手举过头顶,吸气,双手轻轻放下,呼气。”在“心·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卫生研讨会开幕式上,美国载格勒国际儿童发展协会会长刘彤带领现场嘉宾一起做了一个腹式深呼吸,通过这个简单的方法,激发大脑前额叶运行,让与会嘉宾和全场听众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大脑的前额叶运行的时候,情绪调控能力最强,注意力最集中,记忆力最好,学习效果也最佳。”刘彤说。


6月10日,首场“心·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卫生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并以此拉开“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健康卫生主题交流活动的帷幕。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学生莎拉·夏皮罗向发言嘉宾提问。


“中国如何解决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对于情感上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展示出来并寻求专业帮助的人应该怎么办?”“全球化对亚裔美国人的影响很大,很多心理问题因此产生,在保护文化特殊性方面有什么可借鉴的措施?”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学生贝拉卡·肖向发言专家频频发问。


贝拉卡·肖今年25岁,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准备毕业后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给记者看了自己在这次研讨会上做的笔记,有十五、六页之多。


“中美之间在心理领域有很多需要相互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们总强调区别,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不是比较一个是不是比另一个更好。”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比如在中国,心理学发展是受政策驱动,而在美国是受专业驱动。但是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任何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不管这观点背后是否有学术研究支撑,青少年和年轻人会相信他们,而他们会继续向其他人传播这些观点。所以美国可以在政策实施方面向中国学习,中国可以进一步鼓励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联合学区北岭高中的社会科学教师克里斯蒂娜·古德曼也做了十多页的笔记,不仅有文字,还画了图表。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非常喜欢这次探讨会嘉宾分享的内容。“我在高中教心理学,我觉得今天很多内容与我的工作相关,所以做了很多笔记。”她说自己尤其喜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柴方圆分享的哲学实践的理念。“它是预防性的,不是等出了问题再去解决,这是一种良好的健康实践,对任何人都适用,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想法。”


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中美之间在心理学领域强化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没有人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面对心理问题,不妨看看其他人都在做什么,才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所以合作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权益部、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得到了美国载格勒国际儿童发展协会、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的学术支持。


据悉,未来一周,中美青年代表还将奔赴山东和广东,登上中国的长城,走进孔夫子的家乡,参访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感受中国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心·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卫生研讨会也将分别在山东师范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举办。(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