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5月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五项重要工作部署,每一项都亮点纷呈。不论是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组织动员专业力量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这些措施都指向于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从传统的“治病”模式向更具前瞻性的“治未病”模式、系统性大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被动地应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而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从根本上多维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切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需注意“两全”和“两侧重”。“两全”即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渗透。通知中明确指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由专家专业领航、教师悉心指导、家长热情参与的全面护航体系,共同呵护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借助专家,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前沿的理论支持和专业指导,确保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提升他们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此外,家长也需要热情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了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理念,还需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立德树人工程中塑造健全人格,在青少年读书行动中滋润心灵,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里释放内心压力,在美育浸润行动中表达丰富情感,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中培养耐心毅力,在科学教育促进计划中激发探索好奇心。这不仅是对“五育”并举的全面落实,更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关怀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两侧重”则是指对不同学段和责任人进行差异化责任划分。一方面,针对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我们要根据其学段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应更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和安全感的建立;在中小学阶段,则应强调积极乐观心态的塑造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而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则着重于心理调适能力和自主自立精神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培育健康人格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在这一环节中,家长需要通过温馨的亲子关系和言传身教,为孩子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基础。
学校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需要为教师、家长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支持。学校不仅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还要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应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技能水平,进而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社会则扮演着更为广泛的角色,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应力求通过多方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借助媒体和社区组织的优势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教育部决定举办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正是体现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希望通过相关部署的落实,构建一个由专家领航、教师指导、家长参与的全面护航体系,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