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法制报)记者 徐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同时提到,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行动计划”提出了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要求。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开足思想政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学时。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高校应完善四级预警网络体系
“行动计划”提到,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
高校需要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则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行动计划”要求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
对已有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含12320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工作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儿童青少年有需要时拨打求助。